抖音禁令的資訊操縱觀察報告

infodemic

執行摘要

過去幾年,TikTok吸引了數百萬名使用者,然而,TikTok顯著的成長也引發了美國對國家安全、資料隱私、錯誤資訊的擔憂,因而出現了是否禁止抖音在美國營運的重大辯論,引發了立法者、技術專家和社群媒體的大量討論與關注。本研究從2024年1月1日至3月25日的深入分析顯示,共有9,080個協同帳號參與這些討論,佔總對話的11.73%,凸顯了協同帳號主導的敘事對公眾輿論具有重大的影響。

這些討論圍繞三個關鍵議題:限制未成年人訪問社群媒體、拜登競選團隊與TikTok的互動,以及《保護美國人免受外國對手應用程式侵害法案》(H.R. 7521法案)的討論。每個議題都引發不同的反應,其中12.25%的討論受到協同帳號的影響。例如,在佛羅里達州的社群媒體限制倡議中,協同帳號主導了個人權利與政府權威的辯論。拜登競選團隊使用TikTok的話題及H.R. 7521法案引發了關於言論自由、資料隱私和政府監督的討論。協同帳號也擴大了對國際衝突和外交事件的操縱,目的是影響公眾意見和政策走向,議題涵蓋德國、立陶宛與瑞典等歐盟國家的衝突、日本黑幫老大涉嫌共謀走私核武原料到伊朗的案件、以色列與哈馬斯的衝突、烏俄戰爭,以及中國的外交與地緣政治問題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不同社群媒體平台上的論述有所不同。Facebook上的操縱活動較少,Twitter上的討論主要圍繞不滿政治、資料隱私與國家安全;YouTube則批評美國政府對TikTok的內容審查;微博用戶傾向於將美國對TikTok的禁令視為霸凌行為;TikTok上的討論則強調禁令對言論自由的限制。這些協同帳號的論述經常挑戰權威、質疑美國的領導力、動員年輕人反對禁令,並指責美國侵犯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明定的言論自由。

由此可知,中國社群媒體上的論述傾向於認為美國禁止TikTok的方式與其他西方國家不同,暗示這樣的禁令並非美國人民的意願,並指出美國其他公司對人民的監控超過了TikTok。

本研究發現,協同帳號有意響應中國官媒《光明日報》、《大公報》的論述,並藉由TikTok禁令的議題批評美國言論自由、指責美國虛偽,目的是影響公眾輿論以支持TikTok在美國持續營運。這種協同行為突顯了數位平台在地緣政治鬥爭中的戰略作用,以及數位平台對數位治理、數位話語權與國際關係的重大影響。

完整報告請下載:抖音禁令的資訊操縱觀察報告